院部动态
{栏目别名}

  • 2021-05-13
    5月12日下午,由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与亚非语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年第9期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坊在马场道校区逸夫楼莎翁厅举行,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东福做题为《回忆与思考------一个外交官的回忆》的学术讲座。亚非语学院4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由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姜龙范教授主持。王东福动情地回顾了自己与朝鲜半岛结下的不解之缘,声情并茂、以小见大,引发参会师生的广泛共鸣。他指出,当前我国外事工作已经进行了重大改革,渠道更加多元、更富有参与性,从事外事工作大有可为。他强调,作为外事工作人员,必须秉承为国尽忠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朴素精神,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富于实践精神,做到从实践中求真知。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赴朝留学事宜、对朝学术交流和对朝汉语教育等问题与嘉宾进行深入交流。
  • 2021-05-13
    近日,我校中保项目新视野论坛系列活动第八期在马场道校区AX102教室举行。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炳展为我校2020级经济学中保项目同学带来题为领略经济学的精彩讲座。 施炳展将经济学专业与人类学科进行横向对比,指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给定时空内创造最大财富,并通过对比中国与英国同时期截然不同的发展情况,介绍了经济学的起源。通过分享周边亲友的经历,他指出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是依据约束条件、自身能力与意愿选择未来职业,即机会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经济学核心机制有五点:自利、分工、交换、市场、价格机制。他运用供求曲线分析经济学对人类进行抽象简化,指出经济学核心逻辑是交易双方只有价格属性,市场中只有优胜劣汰,价格面前人人平等,并对现实中的体现供求模型的现象、实例进行了详细解读,表明经济学也有其局限性:市场存在边界且有不可控的政府力量。 讲座生动形象,贴合现实,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基本观点等。大家纷纷表示受益颇多,所学内容的结构更加条理清晰,同时也认识到经济学其实是很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更加坚定了学好这门学科的信心。 施炳展,男,汉族,南开大学教授、博士
  • 2021-05-13
    5月6日下午,由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与日语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年第7期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坊在马场道校区逸夫楼大江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教授应邀做题为《日本人的中国观------国际比较视角》的学术讲座。日语学院4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由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庆立研究员主持。黄大慧长年从事日本外交、中日关系和东亚问题研究,是我国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讲座从四个方面详细展开,围绕“中日关系三个‘二十年’”加以梳理,形象地展示了中日关系50年来的发展轨迹,基于国际视角围绕日本人的美国观、日本人的韩国观及日本人的俄罗斯观进行横向比较,阐述了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现场师生深受启发,并就日美同盟关系走向、影响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多种因素等问题与讲座嘉宾进行交流和请教。黄大慧逐一认真作答,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为深化对中日关系的理性认识提供了宝贵教益。
  • 2021-05-08
    4月3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齐明敏教授应邀作题为《中阿互译与句式重组------以视译为例》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进行,我校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及笔译专业全体师生参加。讲座由亚非语学院副院长金欣主持。齐明敏从视译的概论出发,阐述了视译的基本定义及步骤,并结合自身翻译经验,重点介绍了在中阿互译中句式重组的基本技巧。通过大量翻译举例,详细阐释了截句、并句、增补、转译、重复、重置语序、做标记等翻译方法的应用。讲座将方法阐释与实操练习相结合,令在场师生获益良多。齐明敏强调,作为译者要夯实基本功,了解原文的主旨思想,深入解读其内涵外延,经常进行翻译练习,使翻译技巧融会贯通,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得心应手,使译文自然、通顺、完整达意。讲座结束后,齐明敏还与师生们就中阿互译及阿语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详细解答。师生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通讯员:王琳)
  • 2021-05-08
    为重温百年党史,传承红色精神,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5月8日下午,亚非语学院组织理论中心组成员、党支部书记、委员,前往周邓纪念馆开展“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百年精神”党史教育活动。重温入党誓词 唤醒入党初心参观学习前,党总支书记张海梅带领党员们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铿锵有力的誓词,让党员们仿佛重回当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党员们回顾自己的入党初心,分享入党故事,坚定了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决心。随后,张海梅给大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历史源起和沿革变迁。她强调,入党誓词的沿革变迁历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不放松党的建设,善于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自觉用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跟寻红色足迹 传承百年精神党员们在讲解员引导下,依次到西花厅、专机陈列厅、湖边长廊展区参观,认真
  • 2021-05-08
    4月30日下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内俄罗斯东欧中亚区域国别研究著名学者王宪举,应邀做客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坊,开展了题为“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线上讲座,俄语专业师生70余人参加了讲座。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王宪举从条约签署背景、条约主要内容、20年来中俄关系全面迅速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俄语专业学生的期望等五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从政治领域(元首外交)、边界问题解决、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科教-航天-国际事务合作、电商发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俄关系迅速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重大意义。讲座详细生动,语料丰富有趣,整个讲座过程中全体师生认真聆听,并就一些重要问题积极与主讲人开展互动,如疫情背景下俄语人应如何应对就业及国际交流问题,俄罗斯自身发展问题是否会对中俄关系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如何推动中俄两国民众间的人文交流,中俄哈三国疫情防控方案、相关法律法规对照翻译及三国卫生防控领域合作研究建议,未来30年中俄美三国关系等。王宪
  • 2021-05-0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4月22日,应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西班牙语系的邀请,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院长常福良教授通过腾讯视频会议,为西班牙语系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由西班牙语系主任张鹏教授主持,围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思考展开。常福良指出,研究是研究生的主题,研究生的本职就是研究,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实践互动中均应突出研究性。西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本专业最高层次人才,以达到立德树人、业务精湛的最基本目标。德字为先,树人先树德;而业务精湛则体现在听说读写译,懂得运用所学语言做研究。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他认为,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外交战略、国内外时事有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坚持四个自信,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常福良还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方面点亮一盏明灯。他鼓励同学们要泛读泛听,多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从学科史学起,重视学习哲学,培养和发展思辨能力,要
  • 2021-05-06
    4月20日下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民权教授做客我校“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专题系列学术讲座,以“社会性别定型视阈下的俄汉成语对比研究”为题,为俄语学科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讲座由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史亚军教授主持,俄语学科带头人姜雅明教授作总结点评,俄语学科教师和研究生6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周民权从成语与社会性别定型、俄汉成语中的社会性别非对称性问题、俄汉成语的形象和语义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语义层面、价值评价标准层面、词序和数量层面深入分析社会性别特点。讲座语言深入浅出,观点新颖独特,理论与实践并重,讲解详细生动,语料丰富有趣,过程贯穿鲜活实例,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益匪浅。 史亚军对周民权教授应邀为我校俄语学科师生开展学术讲座表示诚挚感谢,指出从社会性别视角开展俄汉成语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场学术盛宴无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都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 姜雅明分享了聆听报告的心得体会,她指出,周民权教授的讲座从社会性别定型概念解读出发,运用鲜活的语料和案例,通过形象和语义两个层面的对应以及不对应分析,阐释了俄汉成语中的社会
  • 2021-05-01
    4月27日下午,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金山教授做客我校“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专题系列学术讲座,以“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日语学院全体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及外校共150余人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讲座由日语学院院长朱鹏霄教授主持。 金山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概念阐释入手,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从知识、能力、素质、素养四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日语学科(包括日语语言文学和翻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路与方法。他指出,当今研究生在写作和表达等涉及多种能力培养方面先天性不足,并结合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带动研究生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方法和路径的思考和分享:如提高招生标准,鼓励老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发表智库成果、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等。特别提到了学术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结合自身管理、教学及科研的经验区分“主战场”和“特色战场”,分享了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上面的创新性尝试和效果。金山教授的讲座涉及研究培养质量提升的诸多理论,同时又和海南大学以及海南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进行了深度融合,为我校今后提升日
  • 2021-05-01
    4月23日下午,津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齐怀文应邀为我校国际传媒学院研究生做讲座,围绕媒体融合趋势下不同媒体如何适应新型传播关系,创新内容生产形式,阐述全媒体人才的“术”与“道”。齐怀文对新型传播关系进行探析,用一图读懂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方式,讲述中央媒体、地方党媒、政务媒体、商业平台、自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如何形成全方位、多声部的传播矩阵,让正确舆论传得快、传得开、传得远,达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传播效果。随后齐怀文结和自己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重点讲解了内容生产的创新方式。他指出,媒体人在进行内容生产时应当注重和提升四个能力,即记者“四力”、资源整合配置能力、技术嫁接转化能力和核心策划把关能力。在谈及宣传工作时,齐怀文指出“宣传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他分享了新华社视频作品《255!空中漫步》和央视新闻作品《“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如何践行“四力”,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齐怀文结和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阐述新型媒体需要“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鼓励学生学习内容、运营、技术的本领,从